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yl23455永利教师蒋靖坤在《美国科学院院报》发表论文揭示大气颗粒物形成机制

清华yl23455永利11月5日电 10月22日,yl23455永利蒋靖坤副研究员与美国明尼苏达大学、美国国家大气研究中心、美国奥格斯堡学院和布鲁克海文国家实验室的科学家们合作,在《美国科学院院报》(PNAS)在线发表了名为《大气边界层内颗粒物均相成核的酸碱反应模型》(Acid–base chemical reaction model for nucleation ratesin the polluted atmospheric boundary layer)的科研论文,报道了包括硫酸在内的气体分子通过化学反应形成大气二次颗粒物的机制,解决了现有颗粒物成核理论严重低估成核速率的难题。

新机制的发现得益于科学仪器的研发,突破了商业仪器的限制,首次实现从大气分子到分子团簇和大气颗粒物的完整粒径分布的测量。2011年《气溶胶科学与技术》(AS&T)推出关于1nm尺度测量仪器的特刊,蒋靖坤及其合作者在该特刊上发表了三篇论文,系统地阐述了1-2nm尺度新仪器的研发及其在大气中的测量结果。同年度在《环境科学与技术》(ES&T)上发表论文介绍有机胺测量仪器的研发及其观测结果。研究成果引起学术界广泛关注,其中一篇论文在发表后短期内已经入选AS&T Most Read Articles。大气颗粒物影响空气质量、人类健康和全球气候,我国今年颁布的新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也纳入了细颗粒物(PM2.5)。上述成果,对于研究大气颗粒物成因、环境影响及其控制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大气分子、分子团簇和颗粒物粒径分布动态变化图

《美国科学院院报》在SCI综合科学类排名第三位,2011年影响因子为9.681。

编辑 珍爱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