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站不再支持您的浏览器,360、sogou等浏览器请切换到极速模式,或升级您的浏览器到        更高版本!以获得更好的观看效果。关闭

新闻

首页 > 新闻 > 学院新闻 > 正文

学院新闻

yl23455永利学生绿色协会2012台湾环保纪行

清华yl23455永利5月10日电 (通讯员 周慧,李抒苡) 4月30日-5月5日,yl23455永利学生绿色协会“海峡两岸青年环保对话”团队赴台湾进行学习交流。

台湾垃圾分类回收经验一直为人所称道,其垃圾分类回收模式已成为大陆许多城市的学习蓝本。此次活动中,绿协不仅围绕垃圾分类回收处理,也就校园环保社团的发展与台湾环保届人士进行了探讨。

第一天:垃圾零废弃,资源全回收——绿协团队在北投垃圾焚化厂

4月30日中午,绿协一行14人抵达台北,还没来得及做片刻的休息,便马不停蹄地赶往台北市北投垃圾焚化厂。工程师顾志康带领绿协同学参观了焚化厂各工作车间,并对焚烧的每一步进行了详细的讲解和说明。从垃圾分类到最终实现减量化、资源化,台北市的垃圾处理现状让绿协同学惊叹不已。

图为北投垃圾焚化厂顾志康工程师向绿协同学讲解北投垃圾回收处理情况。

【北投概况】

北投垃圾焚化厂位于台北市北投区洲美里洲尾段,基隆河下游右侧,距基隆河与淡水河汇合处约4公里,属官渡平原保护区的一部分。厂区面积10.61公顷,厂房规模16375平方米,垃圾处理对象包括一般家户垃圾以及与一般家户垃圾性质相近的商业垃圾。工程费数十亿元的北投垃圾焚化厂于1998年完工并进行试运转,发电量达45000千瓦时。

焚化厂工艺流程受中央控制室统一控制,厂内的垃圾收受情形、炉内的焚烧状态、锅炉的运转、排烟浓度等操作都可以由中央控制室设备集中监视及控制。垃圾清运车进厂后,先经磅秤室称重。垃圾贮存坑可贮存3-4天垃圾焚化量。进料时,吊车抓斗抓取垃圾,投入进料斗后进入炉内,焚烧温度控制最低850℃。

【公共防治】

焚化厂处理垃圾中的重要一环是对公共防治的重视,即防止二次污染。在灰烬处理方面,焚化炉的灰渣经灰渣压出装置冷却后输送至震动磁选机,回收金属后落入灰烬主坑。灰烬吊车将灰烬抓取至灰烬卡车送至卫生填埋场填埋。由锅炉袋滤式集尘器所收集之飞灰,送入飞灰固化设备(或熔融设备)及固化专用填埋场并规划底渣的再利用,回收制造铺路骨材,用于减轻填埋场负荷,延长使用寿命,符合资源回收再利用的准则。

在空气污染管制上,厂区使用半干式洗烟塔,对于氯化氢的去除效率达90%以上,而袋滤式集尘设备对于粒状污染物等有害气体的去除效率可达95%以上。此外,为了减少废气中重金属及二噁英的含量,焚化厂在半干式洗烟塔中加入活性炭吸附剂,二噁英的排放管制标准是0.11ng/Nm3。厂区采用四套废气监测仪器,分别针对四个焚化炉进行24小时连续监控,监控数值直接转达中央控制室及本厂入口及展示厅的展示看板,以便使民众了解焚化厂处理废气排放情形。

除对空气污染的防止外,厂区的污水处理设备、噪声污染管制设备以及病媒臭味防治措施都相当到位。

【社区回馈】

如果以为北投垃圾焚化厂所做的只是垃圾收集和焚化,那你就错了。事实上,北投垃圾焚化厂的社区回馈措施也使人叹服。

焚化厂的观景台、旋转餐厅、社区会议中心已于2000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目前为全世界第一座在烟囱上建造的旋转餐厅及观景台的焚化厂。烟囱高约150米,乘高速电梯,仅需35秒即可抵达顶部。旋转餐厅旋转所需能量由厂内焚烧提供。观景台内设置有望远镜,可远眺阳明山、观音山、大屯山系及淡水河、基隆河、官渡平原、水鸟保护区等,已成为北市新兴的热门景点及重要地标。社区会议中心具多媒体简介,可供参访民众充分了解本厂焚化流程。此外,焚化厂内设温水游泳池,运动公园,青年娱乐中心,社区幼儿园已于2003年对外开放。

图为焚化厂烟囱,上有旋转餐厅和观景台。

图为台北市专用的带防伪标识的垃圾袋。袋上标注了制造、贩售和使用假垃圾袋的相应处罚手段,包括有期徒刑和罚款等。

【焚烧推广】

在台湾,垃圾主要的处理方式是焚烧。此方式得以推广的原因主要有一下几个方面:

首先最主要的原因是技术成熟。在台北,垃圾焚烧能够得到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技术成熟、环保得力。

北投焚化厂的垃圾经焚烧后成为灰渣,经押出装置冷却后再输送至震动磁选机回收金属,随后落入灰渣储存坑,送至填埋场填埋。焚烧炉内产生的废气经由节热气、半干式洗烟塔和袋滤式集尘器收集飞灰,再经活性炭吸附二噁英,随后进行固化并填埋。这一过程,可去除90%以上的氯化氢、95%的颗粒有害气体,并将二噁英排放控制到标准之内。

这一过程,由4套废气检测仪分别对4个焚化炉进行24小时监控,并直接传达至中央控制室和厂区入口、展示厅的显示板,民众可以实现随时了解。同时,这也是台北垃圾焚烧能够得到推广的第二个重要原因:让周边百姓了解焚化场的原理,让他们知道污染是可以控制的,他们才可能真正理解,完全支持。

台北的几家垃圾焚化厂都实行严格的监控制度,并且特别注意透明度,第一个就是烟气排放、噪音、异味都能在焚化厂的大型控制室得到监控,直接在大型电子屏幕显示每一个环节的运转状况和污染排放数据,然后这些数据直接动态发送到台北市环保署网站并且对外公布;第二就是垃圾焚化厂周边都设有监测点,随时反映粉尘、烟气等排放数据;第三就是对群众绝对的公开透明,在焚化厂都设有投诉办公室和24小时监督电话,周边居民可以随时投诉,也可以进厂参观,充分了解焚化厂的一切。”

再者,敦亲睦邻,回馈社会是垃圾焚烧能够得到推广的第三个重要原因。

台北的垃圾焚化厂一直坚持敦亲睦邻、回馈社会的办厂方针,每收一吨垃圾,焚化厂就给附近的社区200元新台币,社区就可以做一些公益项目,所以台北的这几个垃圾焚化厂的功能已经远不止是处理垃圾,它们已经成为了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比如,北投垃圾焚化场启用以后,不仅完成了垃圾处理达到减量化、安定化、卫生化、资源化的目标,另外利用热量回收实现发电,所得售电收益全部用于回馈地方建设。所有的回馈设施耗资约4亿多元新台币,其中观景台、旋转餐厅、社区会议中心已于2000年1月正式对外开放,成为全世界第一座于焚化厂烟囱上建造的旋转餐厅和景观台。观景台内设置有望远镜可远眺周边风景区,已成为台北市新兴的重要景点及地标。旋转餐厅设施5星级,消费平民化,就像社区食堂一样平易近人。此外,温水游泳池、运动公园、青少年娱乐中心、社区幼儿园也已于2003年起对外开放,周边的SPA,篮球场、羽毛球、游泳池、健身房等等,只要周边居民持身份证一律免费。

 

【对话】

1、台湾的垃圾分类推进可谓是个庞大的工程。在此过程中,是否存在民众反对的声音?又是如何进行解决的呢?

刚开始群众反映声音很大,后来马英九在各个小区做民众宣讲。政府在2000年建立示范区,并从小学教育系统进行分类普及教育。整个垃圾收运及焚烧过程由环保局全程管理,并在初级阶段下派工作人员随垃圾车进行分类指导和说明。目前群众反映良好,垃圾分类知识及工作普及率趋近100%。

2、垃圾收运日常工作情况是怎么样的?

垃圾袋有3公斤、5公斤、上至120公升等不同规格,一般家庭较常使用3或5公升垃圾袋。垃圾车每天进行2-3次收运,每辆垃圾车有6-7名工作人员,会现场检查垃圾分类的规范情况。若市民错过垃圾车,可将垃圾交予台北市设置的140多个垃圾收运分队处理。周三及周日不进行垃圾收集。

3、北投垃圾焚化厂与大陆一般垃圾焚烧厂有什么区别?

1)由于垃圾分类措施完善,厨余垃圾分开清运至垃圾堆肥厂,故进入焚烧厂的垃圾含水率在60%左右,普遍低于大陆一般的垃圾含水率。垃圾进入焚化厂后可立刻投入到焚烧炉进行焚烧,无需进行停留,而大陆焚化厂内垃圾一般需停留5天左右,待含水率有部分下降后方可达到焚烧要求。

2)垃圾焚化厂内的监控措施与互联网相通,市民可以随时调取数据进行查看监督。焚化厂流程透明度高,而大陆的焚化厂透明度相对较低。

3)北投垃圾焚化厂在市民的回馈措施上更为科学、亲民,从而可以消除民众对于垃圾焚化厂的抵触情绪,大陆的焚化厂此方面的措施有所欠缺,缺乏民众支持。

图为绿协同学在北投垃圾焚化厂。

第二天:发挥社团优势,打造绿色实力——绿协团队在国立中山大学

5月1日上午,绿协同学拜访高雄市国立中山大学中国与亚太区域研究所,与林德昌教授、以及他的学生们围绕NGO发展进行了长达3小时的座谈。林教授详细介绍了台湾地区NGO的发展现状,存在问题和未来发展方向。而后,绿协成员重点就校园NGO向林老师提出了问题,并共同探讨了解决方法。通过这次深入的交流,绿协同学了解到很多NGO发展所需要的条件和资源,也开始思考解决现存问题的方法和途径。

图为绿协台湾行团队与中山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林德昌教授及其学生合影。

【交流概要】

中山大学非政府组织(NGO)研究中心以整合本校教学与研究资源,以从事国际非政府组织之学术研究为宗旨,推动国内外非政府组织之合作与交流,建立与国外相关非政府组织的合作伙伴关系。

林教授首先讲述了台湾NGO的基本情况。在“9.12”大地震后,台湾民间团体力量开始得到迅速发展。现阶段,台湾NGO的主要议题为推动公民社会、NGO和国际社会的接轨,林教授也在努力推动台湾公益NGO的项目,以期更好解决经济发展和人类发展的问题。台湾NGO跟国际社会连接的主要方式为:台湾NGO建立跟国外NGO连接、合作的平台。而这些连接(主要为议题的连接)其最终要达到的目的是建立全球联盟,而在其中台湾NGO有更多的参与力。

NGO在台湾发展虽然表面风风火火,但先天发育不足导致如下问题。第一,台湾NGO除宗教团体等特定团体外,普遍资金不足。一般NGO很难拿到很大数额的资金,导致他们虽然辛苦经营,但是真正参与国际连接的NGO不是很多,有影响力的更少。而在台湾NGO中的资金分布不均匀也导致了NGO的发展畸形。所以在这一方面,台湾NGO还处在学习过程中。第二,台湾NGO较难得到较好的资源,优秀人才的流动性过高。当然,这个问题归根结底也是资金的问题。由于资金不足,导致工作人员的薪水不够,所以跳槽等情况较多。而与之相比较,西方的NGO都有正常的薪水,所以他们的NGO更为稳定。

【思想火花】

与其说经营NGO是一项职业,倒不如说是一项事业。事实上,由于资金上的问题,很多NGO工作者,都是以对一项事业的执著和理念而坚持,可以说很多时候,在招募员工方面是以理念作为唯一的指标。因此,NGO的工作团队在专业知识上不如学术组织、事业组织等也成为其发展的一个瓶颈,在这一点上和学生社团较为类似。

 通过与中山大学非政府组织研究中心的交流,团队总结出社会NGO以及学生社团在发展道路上的若干注意事项。

1、提升内部实力

为了获得更多的经费和项目,NGO或社团必须重视自身能力的提升。只有在能力够强时,才能更容易获得政府、企业及民众的信任,更有效地获得项目以及资金的支持。仓促应对会议或项目很难有上佳表现。

除了优化项目本身外,提高内部工作人员的工作能力和工作经验非常重要。眼界决定高度,目前中国的NGO还处在较为落后的阶段,我们开展的许多项目都是国际上早已运作的十分成熟的项目,即使是现行亚洲NGO运行的比较成熟的日本,离国际先进水平都还有很大差距。但日本做残障的伊甸组织通过与美国相关NGO的交流和学习后,找到自己的差距,进而获得迅速成长。

2、扩大外部影响力

当NGO开展许多活动之后,如何将其影响力传播给更多的群体,让更多人参与进来,对NGO的发展也至关重要。外部的宣传绝不仅等同于做秀,普通人的话语权更多地通过媒体来行使,谁能更好地利用媒体,谁就能更好地获取资源。

当然,宣传的方式有很多,比如利用名人效应,例如台湾NGO就曾邀请马英九进行相关活动的推介,借助名人NGO增加了媒体的曝光率和民众的参与度。但要注意的是,宣传不能只停留在表面,不能让民众只关注到名人本身,而遗忘了深层内涵。

踏踏实实埋头苦干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但是在媒体时代,除了秉承“行胜于言”的传统,我们更应该毫不犹豫地做到“行胜,在于言”,通过运用各种新媒体,润物细无声地推广理念,这样我们将走得更远。

3、搭建关系网络

对于个人发展来说,人脉的建立非常重要,对于NGO也是如此。与相关组织单位和人员建立长期的合作伙伴关系是十分重要的。

世界上许多NGO都搭建了联盟关系,然而中国的NGO由于与外界交流少,所以经常处在一个比较孤立的地位。因此我们需要眼观八方,在充分获得对等信息源的同时,建立相应关系网络。目前我们的NGO组织会邀请世界级专家进行学习交流,今后还可以主办一些全球NGO会议,在扩大影响力的同时积累全球人脉。

此外,与政府部门、企业等建立友好关系。许多人认为NGO和政府是对立的,其实并不尽然,当政府的议题与相关组织的目标相仿时,与政府的合作既能够获得资金支持,还能扩大影响力,一举两得。

经营NGO和社团是一项事业,也是一门学问。绿协2012台湾行在中山大学一站收获颇丰。相信,凭借不断挖掘的信息源,通过增强内在实力与发展伙伴网络,绿协前行的环保之路会越走越好!

第三天:管理先行,大力推动——绿协团队在台湾大学

5月3日,绿协台湾行团队来到台湾大学,同环工所的蒋本基教授、台大根与芽社的代表以及环工所的学长们进行交流。座谈伊始,蒋本基教授为大家介绍专业知识,首先作题为《台湾固体废弃物处理的经验和教训》的报告,展示台湾自2000年起实施垃圾分类处理以来所遇到的阻碍,克服方法及成功经验;之后作题为《台湾环境工程科技与教育的经验和教训》的专题报告,展示台湾地区环境工程科技和教育的历史和发展轨迹。听取报告后,团队成员向蒋教授提出了有关垃圾处理、政策实施、环保教育的一系列问题。

随后,同样作为校园环保社团,yl23455永利学生绿色协会和国立台湾大学根与芽社的代表进行了交流。两个社团的会长分别介绍了各自所在协会,团队成员就校园社团发展的各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讨论,大家在各自的校园环保活动互相学习借鉴,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成员们表示今后将推动开展双方合作。

图为在台大环工所会议厅,会长周慧发言。

图为台湾大学环工所蒋本基教授向yl23455永利学生绿色协会授予“环工之友”锦旗.

图为绿协会长周慧和台大根与芽社社长陈致攸互送小礼物,希望今后两个社团能有更多的合作和长期的联系,共同将校园环保做得更加出色。

图为yl23455永利学生绿色协会台湾行团队与台湾大学环工所蒋本基老师及其学生以及台大根与芽社团代表合影。

短短几天,绿协台湾行团队的成员满载而归,在台湾收获了知识、经验和友谊。在惊叹他们全民环保做得如此成熟之外,更深深意识到自己肩头的责任,要做的事还很多,要走的路还很长。大家都表示,作为yl23455永利学生绿色协会成员,通过这次交流学习,将努力吸取经验,结合自身特点,将环保事业发扬光大。

编辑 珍爱

附:

台湾废弃物处理和资源回收历程与经验启示

一、背景介绍

自工业革命以来,随着人口持续增长、大量生产与大量消费,人类对粮食、水、能源等的需求越来越庞大,同时也造成了环境污染、废弃物的产生与资源的损耗。1992年6月在里约热内卢召开的地球高峰会议将“可持续发展的落实”列为21世纪的重要的议题之一。2002年在约翰内斯堡召开的地球高峰会议再次强调全球应重视国际环保公约,共同努力朝向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发达国家在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过程中,早期是废弃物处置、1970年1980年间着重于污染物的末端处理、1980年至1990年间着重于工业减废,1987年以后发展成为“污染预防、清洁生产、工业生态”。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环境发展主流,对产业环保也有很大的改变。

从设计上看,可持续发展是一个累积的过程,其基础在于从制造、产业、产品方面进行清洁生产、环境管理、绿色设计。在此基础上加强污染控制和合理处置废弃物,提高资源利用率,通过直接和间接影响,实现可持续发展。而台湾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是一个阶梯状过程,以废弃物处理和污染控制为基础,加强回收利用、减废减容、污染防治,最后推动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达到最大化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台湾废弃物的管理从1974以来的发展,学习部分先进国家的模式,重心逐步由焚化与掩埋等末端处理,朝向减少资源消耗、抑制源头废弃物产生并强调回收利用的前端管理。规划未来的废弃物管理达到“废弃物产生量最小化”、“资源回收再利用量最大化”以及“资源循环零废弃”。

二、 台湾废弃物管理历史沿革

从质量守恒原理来看,一般废弃物的处理包括四个方面:焚化、掩埋、堆肥和资源回收。台湾在废弃物管理上有以下历程:1987年引进延长生产者制度,1991年开始设置大型焚化炉,1997年制定并推进资源四合一计划,2000年开始在台北市推行垃圾费随带征收制,2001年推广厨余垃圾回收,2002年推动源头减量政策,2004年推出废弃物“零废弃”政策,2005年推动垃圾强制分类回收并且同年废弃物焚化炉数量减少。

在垃圾处理方面,80年代以前,台湾一直处于任意弃置的状态,并且曾引发过村落之间的“垃圾大战”。直到1984年,台湾才形成了一套掩埋为主的比较完善的垃圾处理体系。1989年,资源回收立法通过。从1990年开始,台湾走向了以焚化为主的垃圾处理体系。随着资源化、减量化等一系列政策的实施,目前台北市居民日人均垃圾产量已经少于0.4公斤,大约是1995年的三分之一。

台湾现行的废弃物管理策略包括推动源头管理、加强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强化清运系统、妥善处理末端。在源头管理上,具体的措施包括推动产品的绿色设计、绿色生产以及改变民众习惯,减少丢弃物品,达到绿色消费。在加强垃圾分类及资源回收上,措施包括通过宣教等方式推动垃圾分类、改善回收管道、提升再利用价值、产品延长生产者责任以及适时评估新增回收项目。在强化清运系统上,措施包括新增资源回收车、淘汰老旧垃圾车、多方监控评估等。在末端处理上,措施则包括推动焚化灰渣再利用、焚化炉转型为生物质能源中心、评估垃圾全回收的可行性等等。

从处理流程上看,在绿色生产、绿色消费的源头管理下,家庭产生的废弃物除去水肥妥善处理外,在垃圾强制分类、随袋征费下通过效率提升的清运系统,将其中的资源、厨余垃圾、装潢废弃物等再利用,剩下的一般垃圾进行前处理。前处理将塑料、金属物品分拣出来再利用,对生物质烘焙形成炭化产品用于发电。最后,或焚化或掩埋对废弃物进行末端处理。焚化产生的热能可以用于发电,剩下的灰渣可再利用于水泥等其他产品的原料,达到资源与能源的最大化利用。

三、垃圾分类的强制推动

为强化源头减量,除了推动绿色设计、绿色消费外,在产生了废弃物之后,将可再利用的资源回收利用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此,垃圾分类效果好坏会影响到最终垃圾量的大小。台湾在21世纪初开始,强制推动了垃圾分类政策。

台湾的垃圾分类政策分为两个阶段实施,其中第一个阶段是2005年1月1日起在10个县市率先实施,第二个阶段是2006年1月1日起在全地区内强制实施。根据垃圾强制分类政策,一般废弃物分为资源、厨余、垃圾三大类。其中资源包括废纸、废金属、废玻璃等,厨余指家庭产生的生熟食残渣,这两类都不收费。而垃圾则指的是目前无法回收再利用的废弃物,此类处理费随袋征收。在整个流程中,遵守“垃圾不落地”的原则。

台湾政府在执行该政策时,采用了一些很严格的方式。比如在“垃圾不落地”方面,现场稽查取缔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大部分由志愿者构成的稽查人员广撒网,在所辖区域内不仅对乱扔垃圾者可以开出1200至6000元新台币(约260至1300元人民币)的罚单,也还不厌其烦对居民进行开导宣教。对于不按照规定将垃圾分类者,现场稽查者也有同样的权利。不到5年时间,居民在垃圾分类方面已经形成习惯,对于现行政策也很赞同。从效果来看,城市道路上基本看不见垃圾,居民基本会在固定的时间将已经分类好的垃圾送给垃圾车随车人员。

然而,垃圾分类的强制推动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以台北市为例,在强行推动垃圾分类的前两天,仍然有超过20万以上的市民并不拥有规定所用垃圾袋,也就意味着他们不能把垃圾从家里合法扔到外面去。对此,政府了解后马上从三个方面做出了反应:首先,增设了贩卖渠道;其次,招募了大量主要由公务员构成的志愿者团,与民众进一步接触进行宣教;最后,也是成功的关键,就是所有的政府领导集体出面,跟车进行回收垃圾,优先收回有特制垃圾袋的垃圾,其次把没有特制垃圾袋的垃圾套上一个特制垃圾袋,并且将特制垃圾袋亲自送往居民家中。不到一个星期,几乎所有居民都开始使用特制的垃圾袋。由此可见,在充当历史转折点的政策实施方面,政府强有力且有效的执行力是不可或缺的。

统计数据表明,在垃圾分类回收政策实施以来,台北市资源回收率由1995年的0.7%提高到2009年的44.7%,台北市山猪窟垃圾填埋场的日掩埋量由1994年的2501吨降低至2009年的59吨,减量97.6%。

四、资源回收四合一计划

实现资源回收是实现“废物产生量最小化”目标的最直接最有效手段。那么要怎样才能实现这一目标呢?为此政府提出了资源回收四合一制度,即通过社区民众、回收商、地方政府以及回收资金四个方面进行回收利用等前端处理。

在社区民众方面,垃圾回收以家户为单位进行,即每个住户均参与到垃圾的分类回收中。并且,通过建立社区的自发回收组织,更有效地将垃圾分类回收的方法和理念传达给广大市民。

另外,垃圾中资源的部分是可以作为回收商的刺激物。四合一计划鼓励民间的回收商参与到收购垃圾中的资源物质中来,形成了一套民间回收清除处理体系。

在地方政府方面,则将资源垃圾与一般垃圾分开收集清运变卖所得的利润按一定比例回馈给参与到此过程的民众与工作人员。隶属市环保署的北投垃圾焚化厂将在垃圾分类操作全过程中得到的利润上交到环保署,后者即按计划在厂址周围建立起游乐场所等公共设施,为人民的生活提供便利,作为一种回馈手段。又如,北投焚化厂每处理1吨分类后的垃圾,就回馈给每个垃圾来源处的里长200台币。

建立回收基金制度也是一个促进资源回收的有力措施。具体的操作为在销售商品,如小汽车时,将一定的回收费用含在售价里,并在使用期满将其回收时退回该部分的回收费。这种将回收费绑定到商品上的做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废物回收,但是前提必须规范好回收为制造、输入、贩卖业者之责,并注入经费促进该回收体系的运作。很重要的一点是,民间基金会缺乏公权力,相比政府的管制,力度和规范度相当欠缺,而之前也出现过由于管理上的漏洞导致民间基金会解散的情况,所以目前在台北政府接管基金会比较有利。

基金会作为一个管理整个垃圾分类回收过程的组织,在回收责任,管理权责以及回收系统三个部分对付费和补贴进行了规定。资源的贩卖者有回收的责任,并付费至资源回收管理资金库,后者根据回收种类数量等给予负责资源处理的回收系统,即工厂补贴。在这三个环节中分别设置相应的管理委员会进行监督管理。综上,从而,形成了一个有机的基金运作整体。

在此计划下,台湾的废弃物管理发展将走向“资源回收最大化,焚化垃圾最小化”,资源有效被重复利用,客观上减少了垃圾产生量。

五、结语

从上世纪80年代以来,台湾已经从垃圾任意扔放走向了废弃物有序管理。在一系列管理措施下,从垃圾产生的源头到处理的末端,无一不体现了对资源的最大化利用。反观大陆,眼下之急不应该是选择掩埋或是焚烧。从废弃物产生的源头做到减量再利用,在清运过程中严格监管,杜绝非正规处置,在处理厂附近回馈民众、改善卫生,这些才是解决当下大陆“垃圾围城”的必经之路。关键,是政府执行力。

 

Baidu
sogou